11月4日至13日,中越两国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入我省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采访,向越南民众介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展示我省各族群众团结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动场景。10天的共同采访,两国记者来到弥勒市、蒙自市、元阳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建水县等地,体验云南绿水青山辉映蓝天的绿色生态,了解边陲小城从“百年商埠”向“开放之城”的转型升级,领略云南的历史文化之美,同时也加强了中越媒体的交流合作。
采访团前往元阳县阿者科村的路上,薄雾朦胧,隐约能看到远处山腰上的层层梯田,好像一片神秘的世外桃源。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遗产区五个申遗村寨之一,村里用石料、砖块砌成的传统民居形似蘑菇,得名蘑菇房,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村民马继春是地道的哈尼小伙,采访团亲切地叫他“小马哥”,他对村里的一切如数家珍:“以前,蘑菇房有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放置农具。二楼是居住的空间,做饭、休息、会客都在这里。由于三楼更加干燥,所以通常用于储存粮食。”
来自越南老街省的记者武玉梅对哈尼文化并不陌生,她说:“越南老街省伊子乡也有类似的蘑菇房,但是在越南只有一层楼。现在,一些越南的旅游从业者也在当地开民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感受生态旅游的魅力。”
“来到元阳后,我发现两地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有相通之处,当我哼唱起越南民歌时,云南哈尼小伙阿春也能接得上。”越南记者刘德忠也兴奋地和采访团的中国记者们分享道,“伊子乡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也有美丽的梯田,也有哈尼族在那里生活。”
除了梯田和民俗,在阿者科村实施的“阿者科计划”更让越南记者们印象深刻。小马哥介绍:“阿者科计划通过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模式,组织全体村民参与村庄整治并加入旅游接待,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积极保护蘑菇屋、参与梯田耕种、居住在村庄并参与环境卫生保护的村民可享受分红,保留本村户籍的村民也可享受分红。今年分红了两次,以后如果游客越来越多,村集体的收入也会越来越丰厚,分红的频次会更高。”
途中,中越记者在一起热烈交流,越南记者黄寿南分享了他的感受:“来到红河州元阳县,看到梯田的美丽风光和当地村寨的美丽景色,我十分开心,了解了当地村寨的经济发展模式,让我觉得很有收获。”
阿者科村只是元阳根据各村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当地村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是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推广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通过鱼、鸭采食和排泄,增加有机肥的同时抑制杂草生长,不仅有利于水稻生长,还有助于产出生态鱼鸭,带动农民增收。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绣娘们,用巧手绣制了本土民族特色和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的女裙、背包、头帕等300种产品,以农村电商为平台,挖掘顾客的私人定制需求,带动了1100余人就业。
“来到元阳,实地看到这么多鲜活的案例,其中的借鉴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梯田保护本身,更是对在地民族文化的保护,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如何保护好传统的东西,这是值得交流的。”越南记者邓氏容说。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一座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的边陲小城,河口成立60年来,从“百年商埠”向“开放之城”转型升级,成为云南的一颗“口岸明珠”。
11月10日,中国河口60周年县庆暨2023年中国河口(中越)特色商品交流会在河口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吸引了来自越南、泰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俄罗斯、喀麦隆、加纳、印度9个国家参展。
参展商代表李云昆介绍:“参加本次特色商品交流会的越南参展商主要带来了以红木家具、沉香、茶叶、腰果、海鲜等为代表的越南特色商品。大家都知道越南的红木、花梨木、楠木等木材质量上乘,因此不少企业选择采购越南的木材,加工成带有本国特色的木制家具。”
参加交流会的印度企业阿米娜是一家木制家具商,现场展示的带有贝母镶嵌的桌椅十分精致。印度展商阿里说:“我们从越南进口红木,在印度生产加工完带到中国市场进行销售。河口不仅是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市场与合作机遇。”
“这是越南的方便面,我们有不同口味供大家选择哦,喜欢酸辣味的可以拍这款。”在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的展区,参加“中越甄选”河口跨境电商直播大赛的中国主播正在直播介绍越南方便面。
展台工作人员刘瑭说:“现在不少越南消费者很喜欢中国的产品,平日在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的下设基地,也有越南主播在虾皮、海外版抖音、来赞达等平台上向越南消费者推介中国产的食品和美妆,越南主播更了解越南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沟通起来更顺畅,所以在跨境电商这块有自己的优势。”
除了跨境电商,还有边民互市。11月11日一早,南溪河中越大桥上越南边民络绎不绝,大家脚步匆匆,有来河口逛特色商品交流会的,有到河口进货的,还有来云南旅游的。在南溪河中越大桥上越方一侧,越南老街省的记者正在报道刚刚在越南老街市开幕的第23届中越国际贸易交易会。来自越南老街省的武玉梅,站在南溪河中越大桥上中方一侧,高兴地挥手与自己的同事打招呼。
越南老街省记者刘德忠说:“我家距离南溪河越中大桥三四公里左右,此前,我也经常来越中大桥采访,越中大桥不仅是边民贸易的重要便捷通道,也为越中双方文化交流、经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未来,希望能通过更多媒体活动交流经验,让越中媒体带动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与分享,让越中友谊更加深厚。”提到对此次中越联合采访的感受,越南莱州省广播电视台台长阮氏玉河表示,红河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特色,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之地,也有贸易服务发展快速之地,都值得一来。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走进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百年米轨铁路、车站黄墙红瓦的浪漫写意都仿佛在诉说那段时光易逝,但芳华依旧的故事。
云南碧色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奚小琳介绍,在景区内除了可以看到铁路文化、红色文化,还能了解马帮文化。年初,随着河口口岸恢复通关,到蒙自旅游的越南游客不断增加。奚小琳说,今年以来,约有两万多名越南游客来到碧色寨,体验异国他乡的铁路文化。“由于中越铁路布局的差异,许多越南游客对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临安石屏)非常感兴趣,他们很意外,这条的寸轨铁路依旧保存至今。”
滇越铁路是中越两国的友谊桥梁。“不少来到碧色寨的越南游客,看到景区内身着越南奥黛的工作人员,会主动和我们分享有关奥黛的穿着小技巧和服装上的时尚元素。游客在品尝了蒙自过桥米线后,也会与我们分享随身带来的越南美食。这都让我印象深刻。”奚小琳开心地说。
采访团的越南记者们表示,来到碧色寨看到百年铁路、法式建筑、景区内展示的奥黛都感到十分亲切。武玉梅说:“越滇铁路也途经我的家乡越南老街省,如今,老街省的铁路交通不断发展,货运班列开行班次频繁。我也经常选择乘火车去河内,道路两旁的美景总是带给我不同的出行享受。”
来到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美誉的建水,历经千年时光依旧不变的是古宅深巷里的文墨和陶泥香。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的话来说,来到建水,可以感受到的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田静开始免费教授学徒学习建水紫陶传统技艺,至今已教授1300多名学徒。她说,20年前制作紫陶的手艺人并不多,如今在建水,大大小小的紫陶工作室琳琅满目,这与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我们了解一件事或是一种技艺,无论从书本上习得也好,或是从他人的讲述中得来也好,都不及亲自去看、去经历。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互鉴,人们才会知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在何处,共在哪里。”
越南记者邓氏容听完也忍不住分享起越南河内一座因陶器制品而闻名的特色村庄钵场陶瓷村。她说:“在那里除了可以体验村里的特色美食,亲手制作陶艺作品,还能打卡钵场陶瓷博物馆。游客可以学习陶器制作小知识,还能参与馆内举办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这种自然的亲近为两国的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础。希望未来能到越南进行紫陶艺术方面的交流,也欢迎更多越南朋友来到建水感受建水紫陶的魅力。”田静笑着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