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销售的牛肉产品主要分为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等三种形态。有研究表明,前两者食用品质更好。记者日前从农业农村部官网获悉,近年来,为打造适宜本地养牛本地消费、区别于进口冷冻肉的牛肉热链,我国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推动举措。
一是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在内蒙古等12个省(区)开展基础母牛扩群提质,采用“先增后补、见犊补母”的方式,对饲养基础母牛、选用优秀种公牛冻精配种并扩大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助。在安徽等8个省份选择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域,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对开展饲草种植和肉牛肉羊养殖的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补助。
二是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在内蒙古等7个牧区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15个县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支持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以及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促进包括肉牛在内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三是推动肉牛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持各地发展肉牛产业,截至2024年6月,农业农村部已建设肉牛相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7个、农业产业强镇81个。广东等华南地区正陆续发展热鲜牛肉消费模式。
四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适配的税收减免。为了推动牛肉差异化发展,围绕热鲜牛肉生产经营、构建“北牛南运”模式,税务总局积极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异地供牛或屠宰加工企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以按应纳税所得额25%计算减免税率,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综上实际税负仅为5%。同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其中包括了牲畜、家禽的饲养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此外,针对中式消费方式的牛肉分类分级标准制定与推广也正在加快。一是健全牛肉标准体系。截至2024年6月,我国先后发布了《鲜、冻分割牛肉》《畜禽肉质量分级牛肉》《鲜(冻)畜、禽产品》《畜禽屠宰加工卫生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牛肉等级规格》《牛肉分级》等农业行业标准。内蒙古、河北等省份也因地制宜发布了20多项相关地方标准,为提升牛肉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牛肉分等分级、促进特色化差异化消费提供了标准支撑。二是推动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农村部推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其中包括8个肉牛(含牦牛)基地,基本覆盖了各地优势特色肉牛品种,通过标准集成应用,有力促进了牛肉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牛肉差异化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各地发展特色肉牛养殖,优化区域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因地制宜发展热鲜牛肉经营模式。持续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帮助供牛或屠宰加工相关经营主体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助力打造牛肉“中国热链”。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互联网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