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至1984年间,我国肉类工业开始从前苏联及西方国家引进屠宰初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建设了一大批肉类联合加工厂,如1958年前后建设的郑州肉联、武汉肉联、北京肉联、上海肉联等,这一阶段产销主要靠计划性调拨,国有“一把刀”垄断市场,大多数肉联厂靠国家补贴弥补经营亏损,没有形成全国性品牌。
改革起步阶段。1984年至1990年,我国政府开始放开搞活生猪屠宰加工业,被“断奶”后的国有肉类联合加工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洛阳肉联厂(春都的前身)于1986年率先引进第一台西式火腿肠生产线,研制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根火腿肠,开始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工艺进行肉类制品规模化、工业化、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进程,“春都”火腿肠一枝独秀;在这一时期,漯河肉联厂(双汇的前身)变粗加工为精加工,生产分割肉出口到前苏联,到1990年前后发展成为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
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至20世纪末,受苏联解体、出口无望的影响和春都上马火腿肠的红火景象的引导,双汇、郑荣先后开始转型,大力引进火腿肠生产线年形成了春都、双汇、郑荣三大“豫”肠品牌主导全国肉制品市场的格局;1994年位于鲁南沂蒙山区的“金锣”杀入火腿肠行业,稍后“雨润”则以低温肉制品从安徽起家。激烈竞争促进了肉制品迅猛发展,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初级屠宰加工产品向高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中式传统肉制品、速冻肉制品、发酵肉制品、小包装冷却肉等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的格局发展,肉制品年产量达200多万吨,培育出双汇这样年产值近80亿元的特大型食品集团。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老大春都和郑荣、双鸽等企业则因经营不善而落败,被挤出了行业前列,而相当一部分转型慢、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的国有肉类企业纷纷陷入困境,无奈走上了被兼并或者亏损倒闭的道路。
历史性跨越阶段。21世纪前10年,我国肉类和肉制品的产销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1年我国肉类总产量6333万吨,而肉制品产量约200万吨,仅占肉类总产量3%左右,与西方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30~40%的比例有着巨大差距。据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习惯的转变,肉制品将成为未来肉类消费的主流,产品结构将向冷却保鲜肉、低温肉制品、保健功能性肉制品等方向倾斜,到2010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将达1200万吨左右,肉制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肉制品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肉类加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研发能力不强等明显劣势。加入WTO,使我国的农业在向世界逐步开放,关税也将全面下调,届时我国肉类企业在资源和成本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且随着跨国巨头的进入,肉制品行业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淘汰更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大!相当一部分实力不强、观念陈旧的肉制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难逃被兼并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而最终将形成2、3家年产销500亿的肉类联合舰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肉类市场的激烈争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