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猪是杂食类动物、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生猪肉可食用,皮可制革,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猪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猪的平均寿命为20年;生猪主要包括仔猪、商品猪等。
商品猪即饲养到一定程度可以直接屠宰的猪种。与种猪相比,商品猪不会留下后代,一般用于屠宰。目前市场中的商品猪绝大多数是三元杂交品种(由两个品种杂交得到的一代母猪再与第二个品种的公猪进行杂交),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高、饲料转化率好等特点。而三元猪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内三元猪、外三元猪与土杂猪。外三元猪即用于杂交的三个品种全部是外来猪种,即国外引进的猪种;内三元猪均为我国地方猪种;土杂猪即为两者的杂交猪种。目前我国主要以外三元猪为主,外三元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内率高等特点,比较适合规模化养殖。
种猪不是一个单独的物种,而是家猪中专门用于繁殖的雄性(种公猪)和雌性(种母猪)亲猪。我国饲养的猪种按来源可划分为地方猪种、引入猪种和培育猪种。我国地方品种猪种类较多,主要有、太湖猪、金华猪、内等。其中的主要特征是产仔数多、肉质好、适应性强,但胴体瘦肉率低,太湖猪的主要特征是产仔数多、肉质好,但胴体瘦肉率低。整体上我国地方猪种偏脂肪型,主要具有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但存在生长慢、脂肪多等缺点。引入猪种,主要为从国外引进的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等瘦肉型良种猪,其中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三个品种的养殖最为广泛。培育猪种,是利用引入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杂交培育成的猪种,如三江白猪、北京黑猪等。三江白猪是长白猪与经过一系列杂交培育而形成的一个肉用型猪新品种。培育猪种主要是利用引入猪种改善我国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其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介于地方猪种和引入猪种之间。
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保障能力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了我国不断增长的对于猪肉及其加工品市场消费需求。同时,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民持续增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包括散养和规模养殖,目前我国以散养为主,而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两种模式。“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的最大区别是生猪养殖过程是由外部农户完成还是由公司自己完成。在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司+农户”与公司自养这两类模式都能较好地发挥规模养殖企业保障生猪供给稳定、稳定生猪生产市场的作用,但两者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公司+农户”模式,资金占用相对较小、规模易扩大;公司自养模式,在生猪品质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疾病防控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饲料业是生猪产业链中的上游环节。根据营养成分和使用比例的不同,饲料产品可划分为预混料、浓缩料和配合料。预混料是饲料的核心部分,添加成分较多,生产规模化效益较高;浓缩料是在预混料的基础上,对其增添蛋白质和矿物质,如豆粕等,进一步加工所得的饲料;配合料是在浓缩料的基础上,添加能量饲料原料,如玉米等,进一步深加工所得的饲料,可以直接用于饲喂。
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相继经历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等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哺乳期、乳猪期、保育期、育肥期四个饲养环节。120千克出栏肉猪理论饲养日龄200天,总耗料312千克,料肉比为2.6。
生猪养殖主要分为育种、扩繁、商品猪生产三个阶段,分别供应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生猪,大型猪企专注于育种、扩繁阶段,商品猪生产阶段可以自育肥或由合作农户育肥,另外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也可以通过向大型猪企购买种猪或仔猪生产销售商品猪。
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从系统而言,分为四个代次: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第一代是曾祖代,是高度纯种繁育的原种猪,除了提供祖代猪外,还要为核心群留种,主要起到优化种群遗产基因的目的,曾祖代定期也会从国外进口进行补充,以避免多代遗传后基因出现退化;第二代是祖代,是曾祖代同种源扩繁而来的纯种猪,会与其他品种的祖代进行配种生产父母代;第三代是父母代,是生产商品代生猪的主体,由纯种祖代配种繁育;为商品代,主要用于育肥后进行销售。
高元次杂交猪的各类性状普遍优于低元次猪,通过杂交得到的商品猪,继承了不同品种的优势基因,具有体型大、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目前我国种猪主要依靠进口,商品猪主要为国外品种杂交后的“杜长大”外三元猪。杂交过程中不同代际定义为一元猪、二元猪、三元猪。其中“祖代”一元猪生产二元母猪,主要是长白猪和大白猪。“父母代”二元猪用来生产三元商品猪,母二元猪是一元猪的后代,公猪使用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商品代”三元猪是二元猪杂交出来的品种。
商品猪育肥主体和模式均呈现多元化,后续通常有一体化育肥和农户代养两种选择;出栏量前列企业中,牧原股份采用一体化育肥,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主要采用农户代养模式,其他猪企大多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此外,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在商品猪生产环节占比依然较大,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量CR10仅有17%。
猪病的种类很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营养代谢病及中毒性疾病,而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它往往是大批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的生猪养殖,病害种类日趋复杂,仔猪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猪蓝耳、猪圆环、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气喘等等频见各大养猪场。
商品猪出栏后,通常出售给经销商,由经销商负责物流运输及向下游屠宰厂销售。待宰的猪要确保其来自非疫区,应索取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具的合格证明,宰前应停食静养12-24小时,以便消除运输途中的疲劳,在屠宰前2-4小时停止供水,宰前要进行淋浴。生猪的屠宰过程主要包括:制昏、刺杀放血、浸烫刨毛、剥皮、开膛解体、屠体整修、检验盖印等。下游屠宰厂完成屠宰后将生鲜猪肉或深加工猪肉产品销售给商户,最终流向终端消费者。
国内主要有热鲜肉、冷冻肉和冷鲜肉三种生肉制品。热鲜肉是最传统的市售猪肉,是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鲜美。冷冻肉是屠宰后的胴体经过冷冻而成,其优点是保存期较长,但低温环境下导致营养物质流失,且口感不佳。另外要注意所售猪肉是否具备相关合格资质,包括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猪肉胴体上是否有红色、紫色或蓝色的印章。除了颜色,章的不同形状也代表不同的意思。
肉制品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等加工处理而制得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根据热杀菌温度工艺不同,肉制品分为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指经过121°C高温蒸煮的肉制品,低温肉制品指在较低杀菌温度进行巴氏杀菌的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由于杀菌不彻底,需冷藏存放、冷链销售,成本较高。
生猪期货作为补充金融工具,有助于屠宰肉制品行业稳定原料价格,为合约化订单化生产带来助力。我国生猪产业目前正在经历如同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前期的阶段,此时推出生猪期货有利于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行业的规模化进程能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此外,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先行指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市场对生猪现货价格的预期,通过期限联动,有可能提前驱动猪价进入下降周期。生猪期货上市后,期货价格只是对现货价格的预期反映,各地、各省生猪价格与期货价格必然会存在一定价差,这个价差受各地现货市场供需情况影响。
生猪期货通过合约及制度设计促进价格发现功能。生猪期货价格将综合反映现货企业、投资机构等参与主体对未来生猪价格的判断情况。生猪期货合约及规则设计十分贴近现货实际情况,通过标的物、质量标准、交割流程、风控制度等各方面标准化、制度化的设计,来更好地反映现货价格未来的预期,为产业客户进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工具,促进生猪期货的市场功能发挥,从而能够促进交割前生猪期现货价格能够有效回归,并使得期现价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生猪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波动和其他商品一样主要受生猪的供需因素影响。生猪的需求分为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国外需求也就是出口的一部分,目前占比很小。生猪需求主要还是国内需求占压倒优势,国内生猪需求的影响因素有: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习惯、总人口数、季节性因素等。生猪的供给也分为国外供给(猪肉的进口部分,占比很小)和国内供给,国内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猪母猪仔猪存栏量、进口肉数量、国储肉投放量、生猪疫病、生猪养殖成本和利润等。
生猪产业链涵盖了饲料生产加工、种猪繁育及商品猪养殖、屠宰分割及肉制品加工等环节。猪饲料环节的投入品包括玉米、小麦、麸皮、粕类及添加剂等;加工饲料分为配合料、浓缩料及预混料,按饲喂阶段分为前期料及育肥料。养殖环节包括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养殖、配种、妊娠及分娩、保育、育肥。屠宰环节收购商品猪,分割为猪肉和猪副产品,活猪到猪白条的转化率为70%-75%,猪肉分为热鲜肉、冷鲜肉及冻肉。肉制品包括火腿肠、熏制火腿、腊肉和培根。
2018-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猪饲料产量也随之下滑。自2020年6月开始,猪饲料产量止降转增,到2022年,全国猪饲料产量1,3597.5吨,同比增长3.98%。不同时期的猪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有所不同,因此养殖者需要饲喂不同类别的饲料来满足猪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营养需求。近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导致生猪产能去化和禽肉替代效应,带动禽饲料需求。同时,玉米、豆粕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生猪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上涨。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30,223.4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8,021.2万吨,增长3.7%;浓缩饲料产量1426.2万吨,下降8.1%;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652.2万吨,下降1.6%。不同品种来看,猪饲料产量13,597.5万吨,增长4.0%;蛋禽饲料产量3,210.9万吨,下降0.6%;肉禽饲料产量8,925.4万吨,增长0.2%;反刍动物饲料产量1,616.8万吨,增长9.2%;水产饲料产量2,525.7万吨,增长10.2%;宠物饲料产量123.7万吨,增长9.5%;其他饲料产量223.3万吨,下降7.2%。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同比增长0.7%,与往年水平差别不大。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过去几年,只有2019年的年末生猪存栏显著下跌。2019年行业产能出清,当年的出栏、存栏数据都处于较低水平,猪肉供应比较紧缺,因此当年猪价比较可观。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69,995万头,比2021年多出栏2,867万头,同比增长4.3%,较2021年增加2,867万头,超过了2018年非瘟前69,382万头。对比数据可以看出,2022年出栏数量已经超过2018年水平,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生猪行业已经修复了非洲猪瘟曾带来的影响逐渐进入供需平衡、产能稳定的阶段。
过去几年,全球猪肉供需总体均保持平稳上涨趋势,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2020年猪肉产量出现大幅下滑。2021年,犹豫生猪产能的恢复,世界生猪和猪肉产量上升。据USDA数据显示,2021年世界猪肉产量超过10000万吨,与2020年相比上升幅度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稳定在非瘟爆发前的水平,且保持着上涨态势。
据USDA数据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