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行走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绿水青山间,一条条公路蜿蜒向前、一栋栋新居整洁雅致、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村民群众朝气蓬勃、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去年来,沿河重点围绕生态畜牧、生态果蔬、生态茶,主抓“一主两辅”产业,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坚持在产业振兴上求突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乌江两岸处处呈现农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哞……哞……”走进沿河中界镇“西南牛城”,隔老远便听见牛叫声。走近一看,一座标准化育肥牛场映入眼帘,几个工人正在往牛槽里添草料,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争先抢吃着饲草。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落户西南牛城的西门塔尔母牛是从吉林省购进,具有育肥时间短、产肉率高等优势,产乳量稳定、乳蛋白含量高等特点,是非常优质的“乳肉兼用”型牛,可形成牛奶、育肥公牛犊及种公牛出售等多元化收入。
引进西门塔尔牛,有效方便了中界镇和周边乡镇乃至全县的养殖户就近采购优质种牛,进一步推动全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牛场里,兽医正在检查每一头牛的健康状况,这是他每天的工作,确保肉牛没有发烧发热现象,以及身体的其他情况,了解有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作为省级肉牛产业重点示范县,2023年沿河将肉牛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高度重视,政策支持足、发展决心强。
甘溪镇结合镇情和发展实际,规划“万头肉牛”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集体经济运作、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建立绿色循环产业链,让“养牛”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通过成立肉牛养殖工作专班,负责项目前期论证、项目方案编制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监督,并时刻与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接,对全镇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选址、技术进行指导,深入调研、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通过“七方合作”发展模式,盘活芭蕉村闲置集体养鸡场扩建为养牛场,示范带动当地23户村民参与养殖。
芭蕉村只是甘溪镇肉牛养殖的一个缩影,在干净整洁的圈舍里,100多头牛吃着草料,整个牛圈生机勃勃。杨胜煌是芭蕉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也是带资入股的致富能人,依托镇里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养起了肉牛,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除了肉牛,白山羊也是沿河的主打产业。沿河白山羊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肉色红润,肉质鲜嫩,膻味轻,汤味淳鲜。
近年来,沿河坚持把发展生态特色养殖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养殖业,充分利用白山羊项目品牌优势,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在外打工多年的团结街道居民田永图,因身体原因回到家乡,一开始选择养殖生猪,但效益不好。几经探索,他发现养殖白山羊前景不错,于是就利用网络、书籍、培训等方式学习本地白山羊养殖技术,购进一批种羊开始养殖。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白山羊在短短几年里从几十只养到几百只,经济效益很不错。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变大,他不断优化养殖方式,坚持以“扩总量、增出栏、优品质、提效益”为目标,结合已有特色农业资源,逐渐扩大养殖规模。
走进羊舍,300多只膘肥体壮的白山羊或站或卧、或跑或跳,合作社负责人田永图正忙着打扫羊舍、准备草料,看着满圈健康成长的羊群,他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我们的养殖模式是‘合作社+农户’,采取放养+圈养相结合,确保羊肉品质。下步,还将充分发挥网络作用,采取‘线上+线下’销售,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持续扩大白山羊养殖规模。”田永图说。
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农民增收的稳定器,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沿河把发展养殖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手段,规模养殖逐渐成为乡村畜牧业的生产主体,带动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升。
田永图的例子只是沿河发展生态畜牧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有肉牛养殖企业27家,合作社195家,家庭农村323家,存栏牛15.18万头,出栏肉牛5.18万头。有羊肉养殖企业19家,合作社77家,家庭农场157家,存栏肉羊19.82万只,出栏肉羊16.26万只。
驱车进入沙子街道,举目四望,天蓝地绿。四周山峦巍然,公路穿村而过,街区整洁,空气清新,风景如诗如画。
早在去年立春过后,春耕生产陆续开展。走进沙子米溪村,村民正在对空心李树苗施肥、剪枝、翻土,周围不时响起“轰轰”声,一条铁轨从村委会蜿蜒盘旋通到山顶,运输机装载着肥料正来回穿梭。
据了解,米溪村山地轨道运输机全场1380米,一次可装载200公斤货物,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稳定、节约土地、减少人力消耗、地形适应性强等优点,在春耕备耕不能缺少的农资供应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介绍,米溪村种植空心李400多亩,从山上到山下都有,以前物资和采果全靠人工背扛,一个人一天最多要来回四、五趟,很费力。
以前村民王永英和丈夫全靠肩扛手提,一天下来只能运送十来袋肥料,现在有了山地轨道运输机,她和丈夫一人一辆车,一次就能运送八袋,两个人一天下来能运送200多袋,一点都不费力。
“以合作社的名义,把全家外出户或没有管护能力家庭栽种的空心李进行提质增效管理,与村民签订合同,由村合作社解决基础设施、技术、苗木、补种等问题,对空心李进行统一销售,所得净利润按农户80%、合作社20%分成。”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吴文学说。
据介绍,米溪村得到沿河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利用90万元中央衔接资金,对400亩已投产空心李基地进行提质增效管护。
每年七月,是沿河空心李的丰收季,沙子街道漫山遍野绿茵间,有着“人间仙果、李中茅台”美誉的空心李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在热浪灼人的炎炎夏日,为顾客带来满口清甜。
沿河空心李,果肉脆嫩,清香浓甜,成熟后果核与果肉分离,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全国果菜百强地标品牌、中国优质李。
近年来,沿河县工业和商务局根据市场销售特点,抢抓网络直播带货机遇,积极组织自媒体网红直播带货,助推空心李线上销售。
“大家好,我又上线了,今天我所在的位置是沙子街道,带大家现场了解一下我们沿河的特色水果——空心李……”去年7月19日,一场主题为“我的最爱·非李不可”的惠农直播专场走进沙子街道空心李果园。
身穿土家族服饰的网红主播倾力向粉丝宣讲,现场品尝刚刚采摘的李子,带领粉丝近距离感受丰收的喜悦,只见主播掰开刚摘下的空心李,一个个青绿色的李子,看起来爽脆诱人,表面光滑,惹人垂涎欲滴,立刻吸引了不少粉丝下单购买。
直播的方式更直观,受众更广,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藏在”大山里的“美味”推介出去,带动打开空心李的销路,更好地助农增收。
一部手机,连接了城乡,对接着产销,架起农产品出村进城的网络桥梁,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让客户买到的水果价格更低,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搭上直播电商“快车”,种植户卖出的价格也更高。
每到夏天,处在沙子街道十二盘村的鑫兴李王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百亩空心李郁郁葱葱,硕大饱满的李子似绿色珍珠,圆润丰满,翠绿光亮,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在阳光下格外诱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香甜。采摘工人冒着酷热,穿梭在果树下,忙着采摘鲜李,一片丰收景象。
鑫兴李王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海拔800米的金龙村,相比山下种的李子,由于昼夜温差大,积累了更多的糖分,果子味道更具特色。
合作社负责人肖琦介绍,合作社有示范园100余亩,种植了1万余棵李树。果子销售季节,基地每天有20多个工人采摘,可采空心李5000余斤,2020年基地新建两个冷库,大大延长了空心李的保鲜期,鲜果可保存2个多月。
“每年空心李还没有上市,老顾客的订单就源源不断,空心李全面上市,一天能发100余件快递,都是在果园里面现摘现发。”肖琦 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发展,一箱箱沿河空心李从果园飞向全国各地,不仅让千家万户品尝到空心李的清甜,还帮助果农实现增收致富。
沿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局长冯天友介绍,目前全县有18个乡镇种植空心李,其中140亩以上的乡镇有11个,涉及117个村8400户,其中30亩以上大户49户,2.9万人直接种植空心李,可提供37万个就业岗位。
冬日沿河,连绵的大山起伏幽深,仍充满无限生机。在距离县城100公里的中寨镇,一排排茶树长成齐腰高,层层叠叠,汇聚成一道道绿浪,在山谷、山脊和山坳间涌动。
以前,锁在深山褶皱之中的中寨镇,别说产业,很多村就只有一条毛路进村......现在的中寨,满山翠绿,一条条柏油公路像黑色的带子缠绕在村庄的房前屋后……让人很难想象过去的荒凉光景。
中寨镇田洪波介绍,眼前的绿海翠浪源于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为党分忧、先富带后富”的扶贫号召,载满浙黔两地人民浓浓情谊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翻越千山万水落地沿河中寨镇,今年已是第三年采摘季。
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远嫁”来的“白叶一号”扶贫茶苗,已在“云中仙寨”落地生根、抽芽吐叶,发展成一望无际的“感恩茶园”。
四年多来,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茶企茶农的精心管护下,昔日荒凉的山岭已佳木葱茏,茶产业经济效益凸显,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沿河以捐赠的360万株1200亩“白叶一号”茶园为示范引领,积极探索“党组织+”和“返租倒包”等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益,助推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中寨镇三会溪村村民杨胜强靠养羊脱了贫,两年前又承包了32亩茶园,去年春茶开采,他的茶园解决务工350人次,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左右,共采摘茶青1000多公斤,卖了15万元,除去劳务支出,自己收益10万余元。
随着“白叶一号”落地生根,不少村民通过种茶盖起了新楼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60 多名“雁归人士”纷纷回乡创业做茶叶,全力推进茶叶规模化发展,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茶园基地,真正形成“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发展态势。
生态茶产业从无到有,成片荒山变万亩茶山,茶山蜿蜒起伏、郁郁葱葱,茶园绕山转,远看气势磅礴,近看成带成行,从山底迤逦而上,整个山坡像一座座绿色的堡垒,目之所及皆是赏心悦目的苍翠风光,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茶园和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昨日荒山,今日茶山,明日金山。沿河县、镇两级分别组建“白叶一号”茶产业工作专班,明确专人专抓项目建设,采取“带、管、包、扶、销”的“党组织+”模式,即:党组织(带)、合作社(管)、 农户(包)、信用社(扶)、 企业(销),引导村集体组建合作社,村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承包、带头入股。
同时,鼓励农户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承包茶园,联系信用社予以金融支持,明确镇政府、村委或村合作社引进企业发展“白叶一号”深加工,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路。
通过“返租倒包”联农带农模式,将全镇5500亩“白叶一号”核心茶园承包给农户管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村村有产业,促进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为保障农户快速学到种茶技术,中寨镇还定期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技术专家团队和贵州省内专家、业务部门技术骨干到中寨实地调研指导,打消了茶农在技术上的后顾之忧。
“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实施后,老百姓的参与度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