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全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谷地、祁连山支脉大板山以南,俗称北川。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43″—37°23″,东经100°43″—37°23″之间。海拔2280—4622米。东西最长95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地形呈桑叶状展开。
大通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的0.43%。占西宁市总面积(7472平方公里)的41.35%,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各县(区)中,面积仅次于互助县而位居第二。
大通县所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9个镇、11个乡为: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
全县总人口44.67万人。占青海省总人口(554.3万人)的8.06%。占西宁总人口(217.79万人)的20.51%。县域内聚居汉、回、土、藏、蒙古、撒拉、满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6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36%,农业人口35.42万人,占总人口的79.29%。
大通县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省会西宁市以北,有连接河西走廊,沟通西域咽喉之说。县境内国道227线(即宁张公路)贯穿大通县境内88公里,是联通西宁与甘肃省张掖市的主要通道。县城至张掖市300余公里。全县铁路里程仅为36.2公里,县城距西宁仅35公里,距西宁曹家堡飞机场40多公里。可通过宁大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与相邻县主要依靠县际公路实现了全面联通。县内公路连通20个乡镇,县域内公路交通已呈网络状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为了实现把大通建成青海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水源涵养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无论是从资源配置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大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青海省和西宁市的生产总值分别为962.52亿元和422.19亿元,大通的生产总值为67.49亿元。分别在占全省和全市总产值的7.01%和15.99%,由此可见,在青海省、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大通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上,大通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500家粮食大县之一。盛产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等,其中马铃薯、蚕豆、油菜是地方优势特色作物。以粒大匀称、籽实饱满、争泽光亮、营养丰富而享有盛誉的大通蚕豆,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用油菜籽生产的植物油──青油、色拉油、因色清味香畅销省内外。从2000年开始,大通县大力推进以设施为依托的蔬菜产业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无公害生产发展迅速,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蔬菜远销省内外。
大通也是青海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区域,县域内养牛、养羊、养猪业已经有了较大规模,已成为保障大通和西宁市城乡人民肉、奶供应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大通牦牛是大通畜牧业特殊的种质资源,对全省甚至省份牛的良种繁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通的农业在作物种植类型与布局方面呈现出依海拔而有变化的状况。整个县域分川水,浅山,脑山不同的生态类型。全县69.3万亩耕地,其中水浇地13.6万亩,浅山地27.0万亩,脑山地28.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9.6%、39.0%和40.4%。
根据大通所处的区位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大通县的农业类型应该定位为城郊农业,是服务城市的蔬菜等农产品的主要供给基地。
大通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海拔高,受海洋影响微弱,属性气候。冬季多受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干冷空气影响,气候较寒冷、干燥,降雪量偏少,且多大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上升慢;夏、秋季凉爽; 冬季寒冷。特征是长冬无夏,夏秋相连,四季很不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水平较低,昼夜温差大;降水比较充裕,但季节分配不均,且年降水量也不稳定。冰冻时间长,霜冻、冰雹、春旱、秋涝等气象灾害较频繁。
(1)日照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5小时,各季日照时数分别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5.7%、25.8%、23.5%、25.0%。农作物生长旺季的4至8月,每月日照平均在220小时以上,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2)气温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8℃。年内最热气温在6、7、8三个月。一般7月份气温最高,多年平均为13.9℃。最冷季节在12、1、2月份。一般1月份气温最低,多年平均为-11.2℃。年内无霜期一般在70至120天左右,年平均103天。始于5月下旬,止于8月下旬。中山地区仅为50至70天,外川地区最长可达120天。
(3)降水 大通县境内降水量比较充沛,年降水量451.2至820毫米之间,区域间分布差异大,北川河谷塔尔镇以南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大板山南麓多年平均降水量820毫米;地区降水量均在530至650毫米左右。典型年降水量:丰水年656.5毫米、平水年576.2毫米、枯水年436.5毫米。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3~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19%;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5%;9~11月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4%;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2%。降水日数多、强度小、夜雨多是降水的一大特点,平均年降水日127.8天,日平均降水强度以雨季7、8、9三个月最大,特别是8月份达6.5毫米/日;冬季最小,仅有0.5~0.8毫米/日之间;降水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天数平均13.7天,仅占全年降水日的10.7%,小于10毫米的降水天数占全年降水日的89.3%。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各月平均绝对湿度为5.9毫巴。全县历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290毫米,月平均蒸发量为107.5毫米。
(4)风向 大通海拔较高,气压较低。云量较少,多晴暖天气。春季大风较多;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其频率为24%。全县年平均气压746.2毫帕。历年各月平均风速为2米/秒。全年大风日数平均14天。
(1)大通县多年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9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方米,丰水年8.76亿立方米,平水年6.59亿立方米,偏枯水年5.63亿立方米,枯水年4.6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9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4.91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36,产水规模数为21.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73亿立方米/年。
大通县实际供水量为21717.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为13504.3万立方米,地下水工程供水量8213.0万立方米。北川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31.65%,其中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占19.69%,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占11.96%。
大通县地下富水段是石家庄水源地、塔尔水源地、黄家寨长宁堡水源地、东峡峡口水源地。大通县河谷平原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3.17亿立方米/年。
石家庄水源地位于黑林河及宝库河交汇处,补给条件好,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及富水性均好,地下水交替作用强,水质好,作为西宁市第六水源地,日开采地下水15万吨。
塔尔水源地是大通县较大的水源地,补给量、径流量均好,矿化度小、水质好、作为西宁市第四水源地,日开采18万吨。
(2)大通县境内河道落差大,全县相对高差2342米,平均坡降15%,水能资源较丰富。以年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沟计算,有水能资源28.6万千瓦。
(3)大通县河流属湟水支流北川水系,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有北川河、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均发源于大坂山。主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河。大小沟岔密布,具有明显山区河流的特点:河床切割深,坡降大,水流急,冰期长(11月中旬至3月上旬),水温低(年平均水温5℃);洪水时水量骤增,水势汹涌,洪峰来得猛,去的快(每峰约3~5小时);河床冲淤严重,主流摇摆不定,多有分岔,尤以下游更为突出,以至形成砂卵石荒滩,侵蚀了不少良田。
主要河流上游降雨多,气温低,蒸发小,较易产生径流。植被较好,有利于水源涵养,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河川径流由降水补给占48.5%,由地下水补给占51.5%。
根据1979年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试点的数据,大通境内共有8个土类,18个亚类,22个土属,38个土种。垂直分布比较明显:
山地棕褐土,主要分布在东峡、娘娘山、宝库沟三个地区,多在海拔2700~3200米的阴山或半阴;
潮砂土是在靠近河谷两旁的河漫滩或一阶地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经过不断翻耕,熟化而成的土壤。
垫淤土主要指在人工治河造田从浅山拉运黄土垫在河滩及河水冲击沿而淤而形成的人工及自然冲积的土壤,厚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主要分布在北川河流域;
(2)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316122.60公顷。其中农用地264690.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73%,建设用地8095.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未利用土地43336.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1%。
耕地:面积为56654.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9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40%;
林地:面积为67818.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5%,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5.62%;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6989.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1%,占建设用地的86.34%;
种植业方面:1994年开始,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以经济作物为主;大田种植和温室种植相结合,以温室种植为主”;“三增一稳(一增蔬菜、二增马铃薯、三增油菜、一稳小麦)”的结构调整思路,大通县开始大力推进以设施为依托的蔬菜产业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无公害、绿色生产发展迅速,种植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是以东峡、向化、桦林、逊让、多林、青林、极乐、斜沟等16 个乡镇为中心的优质油菜产业带,种植面积24.8 万亩,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29.34万亩的84.53%;
二是以长宁、景阳、黄家寨、桥头、桦林、向化、塔尔、新庄、城关、逊让等10 个乡镇为中心的优质蚕豆产业带,种植面积3.3 万亩,占全县蚕豆种植面积3.36 万亩的98.21% ;
三是以长宁、景阳、黄家寨、桥头、桦林、东峡、向化、塔尔、城关、逊让、多林、青山、青林等乡镇为中心的优质马铃薯产业带,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万亩,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9.42万亩的74.31% ;
四是川水地区沿宁张公路沿线分布在长宁、景阳、黄家寨、桥头、朔北、塔尔、城关等7个乡镇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5.99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33万亩71.91 % ;
养殖业方面:1986年以来,全县坚持“依托资源、调整结构、提高总量、增加商品”的方针和分类指导原则,以提高畜产品质量为重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狠抓畜种改良、牛羊育肥、疫病防治、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2010年全县养殖基地达到54个,规模养殖户1721户,其中生猪养殖基地17个,奶牛养殖基地12个,肉牛养殖基地14个,肉羊基地7个, 蛋鸡养殖基地3个,獭兔基地1个。共生猪存栏4.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