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B体育_马兴文:“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一个都不能落下!”

发布时间: 2024-12-23 11:34:36    作者:b体育下载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2017年底,马兴文找来了一群亲朋好友来到这个他生活了一年多时间的瑶族小镇——秤架,一起下河清理河道,和他们畅谈自己在秤架的扶贫事业。

  秤架瑶族乡是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大山赋予秤架神秘巍峨的色彩,却无力扛起脱贫奔康的重任。数据显示,大陂村全村山多地少,且多处是山间洼地,土地贫瘠,农户辛苦种粮却仅能勉强自给。虽说算是秤架瑶族乡所谓的平原村之一,但也不具备资源优势,没企业,没产业,人均收入偏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蓝图中可谓重中之重。

  2016年劳动节刚过,在通往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蜿蜒崎岖的乡间公路上,一辆隶属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车辆正迎着,冒着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山上随时有落石的危险,正稳稳地行驶在路途中,车上正坐着马兴文。此时的他正思考着如何有条不紊的开展扶贫工作,被暴发的山洪挡住了前进的步伐,进退不得。马兴文曾是经历过无数次沙场实弹练兵,有着20年军龄的转业军人,在他转业参加地方建设的第6年,接到校党委的命令,前往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大陂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

  天公给予的下马威让他初次感受到了扶贫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军人的血性与和攻坚克难的气魄被激发了出来,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要知道从哪里扶起,怎么扶,首先要掌握情况。马兴文一到秤架,就和村干部打成一片,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进村入户,深入贫困户住所进行实地普查,了解贫困情况与致贫原因。

  当他弯腰走进其中一贫困户家里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间低矮不知何时修建的破瓦房,屋顶的几个窟窿用一块块快要老化的塑料纸堵着,地上放着两个红色的塑料桶接着滴答滴答从屋顶漏下的雨水,屋子里阴暗潮湿透着一股难闻刺鼻的味道。在昏暗微弱的灯光下,一老人卷缩着身体坐在杂乱不堪破旧的凳子上,浑浊的眼光透露着无助与绝望,旁边坐着两个穿着破旧,年约六岁左右的小孩,头发蓬乱、满脸污垢,两双稚嫩的眼睛惊恐地望着刚进门的客人。环顾四周,家徒四壁,无一件像样的家具。厨房里,蛛网密布、墙壁漆黑一片,地上杂乱地放着极为简陋的厨具,连个起码的灶台也没有,几块土砖支着一口大锅,里面有小半锅煮熟的红薯,这就是全家的早中餐。

  看到此景象,马兴文心情异常沉重,深感扶贫工作艰巨而任重道远。据他了解,这家贫困户是低保贫困户,两个年龄都在45岁以上的儿子还有一个患有智力障碍,只有一儿婚育,儿媳进门时怀有两月身孕,婚后两年又生育一孩,因为家里太穷,在还没到小孩周岁的时候,她不辞而别。

  全村贫困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三分之二的贫困户存在着老弱病残懒的现象。通过有效甄别,把底子摸清了,把贫困户的情况掌握了,然后和村干部一道,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全村共有贫困户 57户127人。根据整村情况,马兴文开始思考,“怎么写好扶贫脱贫这篇事关民生的文章。”

  前方打胜仗后方是靠山,群众是基础,自身要亮剑!有了思路,他马上与学校党委沟通,与当地党委协商,在得到学校党委与当地党委充分的配合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完善帮扶方案,紧紧围绕帮扶大陂村及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重点做好民生民心工程、产业扶持、智力扶贫、助学救济、技能培训、整村规划、卫生整治、危房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在有效甄别,建档立卡后,一幅如何找准长效产业发展项目,充分使用好扶贫资金,根据贫困户特点适当实施短平快项目,着重发展长效产业项目,长短相结合,打好组合拳的扶贫规划蓝图已在马兴文脑海中绘就。

  在认真征求贫困户的意愿下,根据贫困户个人的特点,扶贫小组及时实施了家禽、畜、鱼养殖等短平快项目,使贫困户初尝扶贫项目的红利。短平快项目虽能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长效的真正脱贫,必须要有项目带动,有产业支撑。为此,马兴文根据大陂村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干部入市场做调研,进实地搞考察。提出了整合土地资源,以投入少、效益周期长的产业做支撑,让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来保障项目的持续发展与可靠的收益,在牛坪小组种植了40亩三华李果树。

  马兴文又想方设法与当地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横洞小组租赁土地36亩土地,落地了当年投入当年产出的农业产业项目《种植旱地西洋菜》。为使旱地西洋菜产业项目尽快建成,马兴文曾经扛枪的手现在扛起了锄头下到田间地头,以拼命三郎的精神,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随时都会下的春雨,与当地村民一起参与基地建设。除杂草、修道路、挖地垄、安装喷灌设施、到种苗的种植,样样好似行家里手一般的熟练。

  “处处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脸晒黑了,身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村民们反映,马兴文全然不顾这些,一心只想如何高标准,快速度的把产业基地建成,让产业早日取得收益。在马兴文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种植基地很快建成投入到生产之中。中秋团圆之日,他终于有时间回到广州的家中,“太黑了!我老婆都差点没认出来我。”刚进家门不久,就接到村支书打来的电话说,种苗出现大面积黄叶及枯萎的状况,他心中一惊,这事可不能耽误,即刻驱车返回大陂村,与技术人员一道查问题、找原因,通过一周的努力终于解除危机。

  项目落地了,产品有了,如何销售出去也是马兴文时刻思考的问题,他广找销路,积极寻找一切可用的渠道,组织全乡的农业生产企业参加了广州农产品博览会,把有机产品推荐出去。及时与学校精准扶贫办公室沟通,创新销售方式,利用广州电大的资源优势在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让秤架乡的农产品走进了大学校园。积极主动与扶贫消费直通车沟通联系,让项目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真脱贫,脱真贫,关键因素还是在人,关键中的关键是在领头人,也就是乡、村干部。大山巍峨,守护了这方宁静的土地,但也限制了人的眼界,影响了人的思路。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干部想干事,想带领群众致富,但方法不多,整体素质急需提高,特别是村一级的干部。为此,马兴文与校领导请示,创新帮扶方式,采取智力帮扶的形式,组织秤架瑶族乡的村干部到学校进行培训,带他们到发达地区去参观,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在征得校领导的支持后,马兴文马不停蹄地回到乡里,与乡党委领导商议培训之事,乡党委也深感此举很新很实,是扶贫攻坚的实招,好招。于是,马兴文牵线搭桥,奔走于乡党委和学校之间,敲定了培训方案和日程。在村“两委”刚刚换届完成后,2017年7月6日,秤架瑶族乡组织全乡村“两委”干部70人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为期5天的能力提升培训班,帮助新当选的村干部掌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新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施“三个全域,两大攻坚”战略,切实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农村发展。

  村的干部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创新的能量,乡的干部也不能落下,为此,马兴文又一次奔走于乡党委和校党委之间,争取到了为乡干部举办一期专题培训班的机会。2018年元旦刚过,1月5日,为期四天的秤架瑶族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顺利开班。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的组织和安排下,学员们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经过四天的学习,许多学员在分享会上表示,“这里面,也包含了马兴文队长的一片苦心和辛勤付出的汗水。”这次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达到了相互交流、开阔眼界、培养能力、提供示范的目的,回去以后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村工作实践中,扎实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出谋划策,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康贡献力量。

  2018年元旦刚过,湿冷空气就不断增强,气温急降,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解决好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越冬,秤架瑶族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结合驻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织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这其中有一支队伍很显眼,队员们穿着“情系瑶乡志愿者”的红色衣服,如一条条红旗飘扬在秤架的山间小路,飘入了困难群众的家中,送去了温暖。

  情系瑶乡志愿者队伍成立于2016年10月23日,队伍是由一个开农家乐的个体户张伟标发起,而这支队伍的壮大,也有马兴文的辛勤付出,经过第一次的慰问活动,马兴文就知道了这支队伍,志愿者们回馈家乡,关爱乡亲的精神,让马兴文备受感动,也看到了秤架帮扶事业的光明前景。于是,他积极与张伟标等主要骨干接洽,自己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捐给志愿者队伍作为扶贫济困基金,参与到播撒大爱,传递正能量的活动中,展现出了新时期扶贫工作者的风采,至今,这支队伍在马兴文和张伟标的带领下,人数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52人,是秤架瑶族乡扶贫攻坚的一支重要队伍,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还配合秤架瑶族乡党委开展各项宣传工作,组织清理河道、治理环境等公益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整个秤架营造了积极向善、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小马哥”,这是对马兴文认可与褒奖。

  “我曾经是个军人,军人就要有个军人的样,我来到大陂,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马兴文说,“一定要让大陂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要让贫困户都过上好日子,一个都不能落下。”

  秤架瑶族乡是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大山赋予秤架神秘巍峨的色彩,却无力扛起脱贫奔康的重任。数据显示,大陂村全村山多地少,且多处是山间洼地,土地贫瘠,农户辛苦种粮却仅能勉强自给。虽说算是秤架瑶族乡所谓的平原村之一,但也不具备资源优势,没企业,没产业,人均收入偏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蓝图中可谓重中之重。

  2016年劳动节刚过,在通往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蜿蜒崎岖的乡间公路上,一辆隶属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车辆正迎着,冒着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山上随时有落石的危险,正稳稳地行驶在路途中,车上正坐着马兴文。此时的他正思考着如何有条不紊的开展扶贫工作,被暴发的山洪挡住了前进的步伐,进退不得。马兴文曾是经历过无数次沙场实弹练兵,有着20年军龄的转业军人,在他转业参加地方建设的第6年,接到校党委的命令,前往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大陂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

  天公给予的下马威让他初次感受到了扶贫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军人的血性与和攻坚克难的气魄被激发了出来,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要知道从哪里扶起,怎么扶,首先要掌握情况。马兴文一到秤架,就和村干部打成一片,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进村入户,深入贫困户住所进行实地普查,了解贫困情况与致贫原因。

  当他弯腰走进其中一贫困户家里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间低矮不知何时修建的破瓦房,屋顶的几个窟窿用一块块快要老化的塑料纸堵着,地上放着两个红色的塑料桶接着滴答滴答从屋顶漏下的雨水,屋子里阴暗潮湿透着一股难闻刺鼻的味道。在昏暗微弱的灯光下,一老人卷缩着身体坐在杂乱不堪破旧的凳子上,浑浊的眼光透露着无助与绝望,旁边坐着两个穿着破旧,年约六岁左右的小孩,头发蓬乱、满脸污垢,两双稚嫩的眼睛惊恐地望着刚进门的客人。环顾四周,家徒四壁,无一件像样的家具。厨房里,蛛网密布、墙壁漆黑一片,地上杂乱地放着极为简陋的厨具,连个起码的灶台也没有,几块土砖支着一口大锅,里面有小半锅煮熟的红薯,这就是全家的早中餐。

  看到此景象,马兴文心情异常沉重,深感扶贫工作艰巨而任重道远。据他了解,这家贫困户是低保贫困户,两个年龄都在45岁以上的儿子还有一个患有智力障碍,只有一儿婚育,儿媳进门时怀有两月身孕,婚后两年又生育一孩,因为家里太穷,在还没到小孩周岁的时候,她不辞而别。

  全村贫困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三分之二的贫困户存在着老弱病残懒的现象。通过有效甄别,把底子摸清了,把贫困户的情况掌握了,然后和村干部一道,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全村共有贫困户 57户127人。根据整村情况,马兴文开始思考,“怎么写好扶贫脱贫这篇事关民生的文章。”

  前方打胜仗后方是靠山,群众是基础,自身要亮剑!有了思路,他马上与学校党委沟通,与当地党委协商,在得到学校党委与当地党委充分的配合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完善帮扶方案,紧紧围绕帮扶大陂村及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重点做好民生民心工程、产业扶持、智力扶贫、助学救济、技能培训、整村规划、卫生整治、危房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在有效甄别,建档立卡后,一幅如何找准长效产业发展项目,充分使用好扶贫资金,根据贫困户特点适当实施短平快项目,着重发展长效产业项目,长短相结合,打好组合拳的扶贫规划蓝图已在马兴文脑海中绘就。

  在认真征求贫困户的意愿下,根据贫困户个人的特点,扶贫小组及时实施了家禽、畜、鱼养殖等短平快项目,使贫困户初尝扶贫项目的红利。短平快项目虽能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长效的真正脱贫,必须要有项目带动,有产业支撑。为此,马兴文根据大陂村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干部入市场做调研,进实地搞考察。提出了整合土地资源,以投入少、效益周期长的产业做支撑,让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来保障项目的持续发展与可靠的收益,在牛坪小组种植了40亩三华李果树。

  马兴文又想方设法与当地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横洞小组租赁土地36亩土地,落地了当年投入当年产出的农业产业项目《种植旱地西洋菜》。为使旱地西洋菜产业项目尽快建成,马兴文曾经扛枪的手现在扛起了锄头下到田间地头,以拼命三郎的精神,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随时都会下的春雨,与当地村民一起参与基地建设。除杂草、修道路、挖地垄、安装喷灌设施、到种苗的种植,样样好似行家里手一般的熟练。

  “处处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脸晒黑了,身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村民们反映,马兴文全然不顾这些,一心只想如何高标准,快速度的把产业基地建成,让产业早日取得收益。在马兴文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种植基地很快建成投入到生产之中。中秋团圆之日,他终于有时间回到广州的家中,“太黑了!我老婆都差点没认出来我。”刚进家门不久,就接到村支书打来的电话说,种苗出现大面积黄叶及枯萎的状况,他心中一惊,这事可不能耽误,即刻驱车返回大陂村,与技术人员一道查问题、找原因,通过一周的努力终于解除危机。

  项目落地了,产品有了,如何销售出去也是马兴文时刻思考的问题,他广找销路,积极寻找一切可用的渠道,组织全乡的农业生产企业参加了广州农产品博览会,把有机产品推荐出去。及时与学校精准扶贫办公室沟通,创新销售方式,利用广州电大的资源优势在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让秤架乡的农产品走进了大学校园。积极主动与扶贫消费直通车沟通联系,让项目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真脱贫,脱真贫,关键因素还是在人,关键中的关键是在领头人,也就是乡、村干部。大山巍峨,守护了这方宁静的土地,但也限制了人的眼界,影响了人的思路。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干部想干事,想带领群众致富,但方法不多,整体素质急需提高,特别是村一级的干部。为此,马兴文与校领导请示,创新帮扶方式,采取智力帮扶的形式,组织秤架瑶族乡的村干部到学校进行培训,带他们到发达地区去参观,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在征得校领导的支持后,马兴文马不停蹄地回到乡里,与乡党委领导商议培训之事,乡党委也深感此举很新很实,是扶贫攻坚的实招,好招。于是,马兴文牵线搭桥,奔走于乡党委和学校之间,敲定了培训方案和日程。在村“两委”刚刚换届完成后,2017年7月6日,秤架瑶族乡组织全乡村“两委”干部70人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为期5天的能力提升培训班,帮助新当选的村干部掌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新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施“三个全域,两大攻坚”战略,切实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农村发展。

  村的干部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创新的能量,乡的干部也不能落下,为此,马兴文又一次奔走于乡党委和校党委之间,争取到了为乡干部举办一期专题培训班的机会。2018年元旦刚过,1月5日,为期四天的秤架瑶族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顺利开班。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的组织和安排下,学员们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经过四天的学习,许多学员在分享会上表示,“这里面,也包含了马兴文队长的一片苦心和辛勤付出的汗水。”这次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达到了相互交流、开阔眼界、培养能力、提供示范的目的,回去以后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村工作实践中,扎实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出谋划策,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康贡献力量。

  2018年元旦刚过,湿冷空气就不断增强,气温急降,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解决好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越冬,秤架瑶族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结合驻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织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这其中有一支队伍很显眼,队员们穿着“情系瑶乡志愿者”的红色衣服,如一条条红旗飘扬在秤架的山间小路,飘入了困难群众的家中,送去了温暖。

  情系瑶乡志愿者队伍成立于2016年10月23日,队伍是由一个开农家乐的个体户张伟标发起,而这支队伍的壮大,也有马兴文的辛勤付出,经过第一次的慰问活动,马兴文就知道了这支队伍,志愿者们回馈家乡,关爱乡亲的精神,让马兴文备受感动,也看到了秤架帮扶事业的光明前景。于是,他积极与张伟标等主要骨干接洽,自己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捐给志愿者队伍作为扶贫济困基金,参与到播撒大爱,传递正能量的活动中,展现出了新时期扶贫工作者的风采,至今,这支队伍在马兴文和张伟标的带领下,人数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52人,是秤架瑶族乡扶贫攻坚的一支重要队伍,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还配合秤架瑶族乡党委开展各项宣传工作,组织清理河道、治理环境等公益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整个秤架营造了积极向善、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小马哥”,这是对马兴文认可与褒奖。

  “我曾经是个军人,军人就要有个军人的样,我来到大陂,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马兴文说,“一定要让大陂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要让贫困户都过上好日子,一个都不能落下。”

【全文完】

标签:

False
Fals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