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和第一颗速冻粽子,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产业,把小汤圆推向大市场。为感恩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富民强国好政策,陈将公司和产品命名为“三全”。
目前三全食品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企业、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三全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
74岁时,陈第二次创业,进军地热发电行业。他利用自有创新技术实现了建厂周期是国外的1/10,成本是国外的1/2,在地热领域也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今年81岁的陈依然奋斗在第一线,他说“工作就是锻炼,快乐就是保健”“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让企业顺利健康地发展”。
前几天,正和岛案例探访走进万江新能源,以下是陈和三全、万江新能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两次创业的成功都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主要是国家环境有了和平和改革开放的好机会,而且两次创业能够健康发展壮大,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开始我就提出口号——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
其中关键就是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如果没有质量,没有创新,不可能健康顺利地发展,我整个创业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
1965年,我从新乡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毕业之后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自告奋勇去四川的深山里工作,在那工作的15年中向当地老百姓学会了做汤圆。
1979年我从四川调到郑州第五人民医院的时候把在四川做汤圆的小石磨也背回了郑州,逢年过节自己做汤圆吃。
我到郑州以后发现北方人都是吃元宵,元宵和汤圆的做法不一样,元宵是滚的,汤圆是包的。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没有冰箱,但是医院有,我知道制冷是最好的保鲜设备,就把传统季节型、地方区域型的食品进行了一次和创新,在1989年发明了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
到1992年,南巡讲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思想解放,我手头有专利产品,又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想下海做生意,那时候工人可以停薪留职,但我是医院的院长,不允许下海,所以我就1992年50岁的时候正式辞职下海创办了三全食品厂。
一开始我们是一个小作坊,但因为我的产品好,大家都没见过,排队的回头客特别多,生意非常好。最远有黑龙江、内蒙古的开着车来我们工厂门口排队,我当时卖2块钱一斤,他们拿回去可以卖5块、8块,利润特别大。
那会都是手工生产,人家要十吨货我只能给两吨,因为产品有限,市场太大,我的工厂太小。所以有很多企业都模仿我,都打着郑州汤圆的旗号一下火爆全国。
那时候我十年搬了七次家,年年扩大,滚雪球式地发展,就这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最多的时候一个车间一两千人手工生产。
后来就不断创新,买了日本的机器可以一下子出来一个,后来一下子出来两个,现在可以出来很多。自动化设备提高以后,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现在都是全自动化生产,整个车间都看不到几个人。
当时模仿我做汤圆的企业最多的时候有38家,现在都找不到了,因为他们没有创新,用的是很落后的生产技术。
2013年我们全资收购了巴菲特手下的龙凤食品。刚开始那些外企管理人员不服气,后来到郑州看了我的工厂以后发现没有见过这么先进的制造企业,心服口服。
我们还有国家级的实验室,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博士后工作站,专利技术现在有500多项。
三全公司全产业链上有7800多家相关的公司,其中上游供应链有2600多家,下游有5200多家,我们成立了企业产业链安全联盟,互相帮助,这样的话可以解决资金安全、质量提高和销售问题,在这方面进行了组织创新。
我们在郑州、佛山、成都、天津、苏州、武汉都有生产基地,目前产品有600多种,每天3000吨的产量,速冻食品已经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
我第一次创业是从一颗小汤圆起家,但是我从几个人到几万人,从一个产品到几百种产品,这种发展壮大的历程说明了什么?说明企业只有靠创新才能健康发展。
2009年我退居二线,把三全交给年轻团队去管理,大胆放手,结果干得比我还好,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很快,收购外资企业从一个厂到八个厂都是他们干出来的。
我是理工男,1961年考大学考的是无线电专业,最后阴差阳错给我分到了医学专业,结果搞了一辈子的外科医生,但是对电气和一些先进技术还是在不断学习。
退居二线以后,我看到雾霾天气什么的,就说一定要寻找清洁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要不然人人深受其害。最后走遍世界发现地热是最好的清洁能源,所以我才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开始涉及地热领域。
十几年前,我是三届的代表,每次我都提出来要关注地热,但是地热从没被列上去,意见里说国家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光能、核能、生物质能等等,把地热列入到“等等”里面去了,我说地热是世界上50多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的,27个国家都在大力利用地热发电,所以一定要关注。
地热稳定、持续、清洁,24小时365天忠实地给你发电,用都用不完,就是因为地热太多了才火山爆发,才不断地震,去年光我们国家以上地震发生了400多起,冰岛、日本、新西兰火山都爆发了,现在还在爆发,这不就说明地球能源太多了吗?
我们把地球本身多余的能量用一点点,就可以取代煤、石油,都是清洁能源,还可以减少雾霾,我年年呼吁年年都没有得到重视,但是我不灰心,我年年提建议,后来终于十三五规划说要注重清洁能源,把地热放在最后面了,提出来要关注。
我想我反正退休了,就在这方面搞样板出来,我了解了河南的情况后,在河南打了6000米的地热井。当时也是给省委打报告,好不容易批下来。
后来经过论证和特批,我们院里先行先试,一打井、一开钻,很多部门都问有没有许可证,有没有可行性报告,有没有这个那个,我都拿出来了,我有省长和市委的批示。
我们和中科院也成了合作单位,三全那个井作为中科院的试验基地,标上了中科院一号科探井,这个招牌挂上以后没有人干涉我了,我就开始打了。
虽然有风险,一旦失败,我几十年赚的钱,就全打水漂了。但我不怕失败,就是要敢冒险、敢尝试、敢创新、敢拼搏。
云南德宏州的地热资源特别好,打一口井就相当于六个锅炉房,所以我在那里打了六口井。从选址、立项、打井、安装设备、调试设备,到并网发电就用了七个月时间。在国外没有七八年是建不好的,我们只用了国外1/10的时间。
现在万江集团有各种专利200多项,在地热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在技术、规模上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面,是全国的高科技企业,重点的后备上市企业。
万江清洁供暖项目覆盖了安徽省21个县区,签约面积1.2亿平方米,供暖能力达到了3900万平方米,目前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但立足郑州,走向全国,也走向了世界,北京通州区的清洁供暖由我们供应,还有芬兰、瑞士的合作项目也签订了,发展势头非常好。
世界地热大会去年9月在北京召开,我们万江在会上发表了8篇论文,我们的展位也在会场最中间,冰岛原来的总统和专家,以及地热大会的主席都到我的展位上参观。
当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我创业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双碳”,只是感觉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做好以后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当于如虎添翼。
这样一来我们有国家战略,群众有需求,企业有技术,一下子就结合起来了,国家的战略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人民的需要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顺势发展,乘风而行,现在搞清洁能源的形势比任何时候都好。
陈为:听您的创业故事,在这个领域您是开创者,越新的事挑战越大,地热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你怎么敢干?现在做地热的也很多,万江为什么能干这么好呢?
陈:我高中的时候是无线电爱好者,会组装真空管收音机,那时候学校提倡学习与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我就在工厂实习、锻炼,学到了很多技能,还学习了电机修理、无线电修理、电气修理等很多课外知识,我还向科学画报投稿,做的作品还拿到北京青少年宫展览,对温差发电、海潮发电很感兴趣。
我在郑州第五人民医院工作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一个几十万的X光机报废了,我就给它拆开重新打磨,重新铺线,重新组装,不但翻旧如新,而且在那个基础上我搞了第一个X光自动对样透视机,这样照的照片射线少,而且费用低,好多年以后医院还在用我搞的那个。
改革开放以后,我到北京看工业展览,日本的洗衣机我都没见过,我看到以后就买废料搞了一个,那时候家家户户没有洗衣机,没有冰箱,但是我都超前搞出来了速冻汤圆、洗衣机等等,就是因为喜欢这种创新、改革、改进,所以兴趣和爱好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在我国,企业家通常不会涉足长线投资和高风险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周期长、回报慢。许多企业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长时间的无收入投入,因此更倾向于短期、立竿见影的项目。这种短视行为导致我国在创新和发明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
我之所以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是因为我愿意冒险,有失败的心理准备。我把曾经卖掉汤圆赚来的钱用于投资,虽然风险很大,但幸运的是我成功了。如果我失败了,可能会被嘲笑,但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
我在云南打第一口井就失败了,打到500米的蒸汽温度是150度,但打到1500米以后温度变成75度了,后来发现是地质结构的问题。发现这个以后我换个地方就打300、500米,不往下打,结果口口都成功。
我认为,企业家就是要敢于冒险,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干有风险的事。我的梦想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索为社会做出贡献。尽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失败,但克服困难后就会取得成功。
在4800米的高原上,跟我一块去的年轻人都有高原反应,我反而兴奋地跑来跑去,这就叫兴奋点的转移,我的兴奋点已经不在自己身上了,看到这么好的地热资源,利用起来很宝贵的。
你只要对这个事业感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动力,我天天干起来很有劲头,走起路来比别人都快,工作就是锻炼,快乐就是保健,天天看到我想干的事情成功了就是一种保健,所以创业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潜力,越活越年轻。
陈为:您说工作就是锻炼,快乐就是保健,快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天赋,更多是靠自己心态的调节,您是怎么保持快乐的呢?
陈:当你对某事充满兴趣和热情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种热情不仅驱使我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而且每当解决掉难题时,我都会感到非常满足。
我曾读到一句话:“工作即快乐”,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我相信只要我们享受工作,就会感到快乐和有价值。我的活力甚至让年轻人惊讶,我经常是他们活动中的先锋。
工作本身就是跑来跑去,是一种锻炼,你都不需要去健身房。快乐就是保健,你事业成功了,困难排除了,一下子就兴奋了,那也是一种快乐,而且身体分泌出的快乐激素对健康也有好处。
陈为:在企业的案例里,三全是一个典范,2009年交给陈南陈希两兄弟的时候是2个多亿,现在已经80多亿了,这种速度是非常迅猛的,您的企二代为什么这么有出息?
陈:我开始创业是为了两个儿子,后来大儿子从商业学校毕业后成为郑州一家知名商场的部门经理。他起初反对我当个体户,认为这样会处处求人,但公司规模扩大后,他1995年开始帮我搞销售,开始跟我一起创业。
1995年,留学回来的二儿子也加入了我们,所以他们不是企二代,应该是企半代,我的时候老大已经是总经理了,他们都是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成长起来的。
老二是副总经理当总经理,老大是总经理当董事长,这么顺理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