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改委发布通知,重点支持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其中规定,单个项目的支持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该项目核定投资的30%,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项目。这一块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因为基础设施往往需要投入较大,所以也是扶持的重点。
关于这个政策,主要有2个点值得关注:一是为啥要大力发展肉类冷链物流,当前处于什么发展水平?二是对养殖业会有什么影响?
去年8月份,国务院曾下发关于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完善活畜禽长途调运监管措施,鼓励畜禽产品的冷链运输冷鲜上市,运输生猪等活畜禽的车辆也不再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
而去年11月30日起,我国全面禁止中南6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海南)的生猪(种猪、仔猪除外)调入。
从全国范围来看,除了湖南和江西以外,其他4省都属于生猪的主要销区,日常的猪肉消费很大一部分都要依赖外调。之前的北猪南运往往距离远,运输时间比较长,且在环境及天气的变化中易发生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风险。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到,要陆续改“运猪”为“运肉”。
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冷链产品已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
但相对国外发达的冷链运输,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基础阶段。但近几年,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冷链需求规模越来越大,达到1.05亿吨,尤其受电商影响,农产品冷链这一块发展比较快。
其中,肉类冷链主要包括4个环节:冷藏加工、冷藏储存冷藏运输和冷藏销售。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肉类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0%,而其中猪肉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大约每年约有8000吨的肉类产品将进入流通领域,且这个比例仍在逐步提高。
而冷链产品对物流过程中环境的特殊要求,需要建立特殊的冷藏、冷冻设备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而这些固定设施的投资往往比常温产品的投资高3到5倍,所以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重点项目之一。
1、产区生猪无法调出后,一部分只能进行内部消化,而另一部分只能在当地屠宰以后转为肉类冷链运输,这就导致产区屠宰量增大,进一步加大了当地屠企的话语权。而屠企作为生猪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猪价的波动。
通常在菜市场卖的就是鲜肉,是宰杀后没有任何冷却加工直接上市售卖的,很多人认为这种肉是最新鲜的,但其实这类肉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多。猪肉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容易被细菌、病毒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超市卖的通常冷鲜肉,宰杀后进行冷却加工处理,24-48时内进行低温排酸处理,在有效杀菌的同时,也保留了肉类的营养成分,避免了安全隐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