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是我国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进行冬宰的时节。眼下,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南部,巴尔鲁克山冬牧场大部分被雪覆盖。趁着难得的晴好天气,牧民巴哈提和丈夫哈布得拉什么·努素普别克决定,喊上亲友近邻,共享冬宰之乐。
冬宰时,牧民会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牲畜宰杀,供过冬食用,一家人共同品尝一年辛劳的成果,补充御寒的能量。这同时也是牧场上相聚、沟通感情的重要日子。大家分工明确,协作有序。哈布得拉什么领着儿子、女婿、弟弟等人负责牛的宰杀、分割切块;巴哈提和大女儿、弟媳则合力清洗内脏,灌装牛肉肠。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巴哈提一家过冬所需的肉已被摆放在晾架上,静待风干。
忙完后,巴哈提和丈夫招呼众人进屋。温暖如春的砖房内,许久没见的亲朋好友打开话匣,眉飞色舞,说到兴起时,拿起冬不拉即兴弹奏一曲。相聚时刻,美食必不可少。先前一餐,主角是“胡尔达克”,由土豆和现宰的牛肉做成;等到晚间,则是一顿新鲜手抓牛肉。
巴哈提家今年的冬宰持续两天。头一天是为自己家准备,第二天是为居住在乡镇城区的大女儿家。而正在新疆医科大学上学的小女儿昆树阿克,只能通过视频和亲友“云相聚”。巴哈提深深想念着小女儿。冬宰后,她托人带着熟牛肉等牧区美食,跨越600多公里,送到远方的孩子手中。
“学校能吃的,太丰富了,但她还是想这个味道!”巴哈提笑着说,“每年我们都这样,吃吃肉,聚一聚,这就是一家人。”
热闹的相聚过后,冬牧场再次回归静谧。这一家人又开始一如既往地辛劳,为幸福生活继续踏实向前。记者 胡虎虎 摄影报道/新华社
女婿阿依萨帮忙运来一车牛羊过冬所需的饲草料,哈布得拉什么(右)和家人在搬运卸货(12月1日摄)。
第二天的冬宰后,巴哈提给大女儿家灌装牛肉肠,一旁的炉火上正煮着将要托人带给小女儿的牛肉(12月1日摄)。
冬牧场上巴哈提家的房屋(12月1日摄)。屋旁的白色汽车是为庆祝小女儿昆树阿克考上大学所买的礼物。
拼版照片:上图为昆树阿克在新疆医科大学(雪莲山校区)收到母亲巴哈提托人带来的物品(新华社记者胡虎虎12月3日摄);下图为巴哈提托人带给女儿的熟牛肉、奶疙瘩、葡萄干、包尔萨克等美食(新华社发,12月3日摄)。新华社发
巴哈提家居住的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冬牧场(12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冬牧场上牧民居住极为分散,有时最近的邻居也在三五公里外。
巴哈提的三弟赛力克汗(右一)嗓音清亮,自告奋勇为亲友弹唱一曲赞美家乡牧区的歌(11月30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放牧归来,哈布得拉什么在家中用收购来的牛皮制作缰绳等放牧用具,这些用具将出售给其他有需要的牧民(2月11日摄);下图为两位牧民来到巴哈提经营的商店,询问马鞭子的售价,有意购买(11月30日摄)。
夜间,巴哈提(左)把煮好的面条捞出锅,弟媳(中)和大女儿在一旁等待,准备端给客人(11月30日摄)。
丈夫哈布得拉什么和其他亲友在宰牛,巴哈提(前右)将洗净的桌布铺在条桌上,方便分割时放肉(11月30日摄)。
巴哈提(右)和亲友在屋内灌装牛肉肠,大女儿加孜拉(中)盛着刚做好的“胡尔达克”,让母亲尝尝味道(11月30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冬宰后,亲友们在巴哈提家中享用手抓肉(11月30日摄);下图为在新疆医科大学(雪莲山)校区的教学楼休息区,昆树阿克(中)和好朋友分享母亲托人带来的熟牛肉等美食(12月3日摄)。
饭后,巴哈提(左)继续和客人喝茶聊天,哈布得拉什么(右)则起身准备外出看羊,穿鞋时他望向妻子(12月1日摄)。
手抓肉上桌前,年长的客人在一旁聊天、打牌,一名两岁的小朋友趴在餐桌上翘首以待(11月30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产春羔时,哈布得拉什么在羊圈检查是否有羊羔出生,当时身后的羊圈是土石垒起来的(4月12日摄);下图为冬季放牧归来,哈布得拉什么在羊圈清点数量,此时的羊圈已改造为水泥砖石结构(11月29日摄)。这是今年夏天他家花费约8万元新修的。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的广袤地域,是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其中,哈萨克族以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之一。每年冬季,当严寒席卷这片大地时,哈萨克族牧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宰时节。这不仅是他们为了生存而必须进行的重要活动,更是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深刻交融。
冬宰,顾名思义,是在冬季进行的牲畜屠宰活动。对于哈萨克族牧民来说,这是为了确保牲畜在寒冷的冬季中有足够的饲料,同时也是为了储备过冬的肉食。由于新疆的冬季漫长而寒冷,草原上的牧草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牲畜们难以找到食物。因此,牧民们会选择在冬季来临之前,宰杀一部分牲畜,将其肉制成熏肉或干货,以备整个冬季之需。
这一传统背后,蕴含了哈萨克族深厚的游牧文化和生存智慧。他们懂得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冬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恩。在哈萨克族的传统信仰中,他们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因此在宰杀牲畜之前,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感恩仪式,以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感激。
从地理角度来看,新特的自然环境为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提供了条件。这里拥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牲畜生长的理想之地。然而,严寒的冬季和草原资源的有限性也使得冬宰成为了必要的生存策略。这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适应,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一些哈萨克族牧民开始逐渐定居下来,不再完全依赖游牧生活。然而,冬宰这一传统却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冬宰可以满足他们在冬季的食物需求,更是因为这一传统承载着他们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
总的来说,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冬宰时节是地理、文化和传统交融的体现。它反映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游牧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通过了解和尊重这一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并推动各民族之间更加和谐友好的共处与发展。